父母学会放手
转换父母角色
中学生自主性增加,对父母依恋减少。
青春期之前,孩子对父母比较依恋,跟父母关系较亲密,喜欢听父母的话,喜欢跟父母交流。
青春期后对父母依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主性提高。
依恋
自主
行为自主
情感自主
对父母去理想化
随着认知能力发展,中学阶段孩子逐渐较少出现拥抱抚摸等身体变化。取而代之的是言语等思想上沟通和交流,逐渐从依恋父母转向依恋同伴。
孩子开始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寻求自主,争取自主权
表现为反驳父母的观点,希望获得父母尊重
与父母的情感依恋给予孩子自主的信心和情感支持
依恋不等于依赖
依恋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系,可以成为一种内部精神力量
依赖是一种思想或行为的依靠,是自主和自立的缺失
容易使孩子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缺乏责任感
父母要从教育者转变成陪伴者
到了青春期,孩子自主意识增强
与父母关系疏远,不像小时候那样亲密,不好管
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在成长中不断调整自己角色。
父母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该怎样。
父母应该从占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者,以孩子为主,陪伴孩子成长。
什么是陪伴者
以孩子为主,父母处于非主导地位。
无言的支持和认同
关系平等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和朋友
转换父母角色
信任 倾听 接纳
中学生需要信任,伴随生理发展,他们有成人感,希望被当成大人对待,按自己想法做一些事,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理解。
需要倾听,随着认知能力发展,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希望父母能多听一下他们的意见,争取发言权,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困惑。
需要接纳
中学是自我同一性发展关键期,孩子开始探索自我,审视自我
关心“我是谁”
会尝试各种可能,做以前不会做的事
需要父母接纳,允许他们犯错
不同教养方式父母特征和孩子特征
权威型教养方式
父母
对孩子温暖而严厉
对孩子行为有明确规定和要求
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想法
对制定的要求做出解释,说明希望孩子服从的原因
孩子特征
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有自信心,独立自主
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同伴友好
有责任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几率很小
专治型教养方式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标准要求孩子
认为孩子应该无条件接受父母制定的规则
很少向孩子解释做出要求的原因
需要孩子高度服从
孩子做不到会用惩罚专断和强烈的措施
专制型教养下孩子的特点
缺乏自信,依赖性较强,社交方面比较被动,性格孤僻,有攻击行为。
溺爱型教养方式
满足孩子所有愿望
几乎允许孩子自己决定所有事情
较少对孩子行为作出要求或监控
习惯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很体贴
孩子出现问题时较少使用惩罚手段
溺爱型教养孩子特点
一般也具有良好社交能力,适应性较强
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
不善于处理问题
放任型教养方式
几乎没有要求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也不会对孩子进行监控和控制
很少关注孩子情感需求,很少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比较冷漠,放任孩子自由成长
放任型成长孩子
容易产生自卑感,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并在以后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紧张彷徨,犹豫,退却
最容易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学习兴趣
对学习缺少兴趣,有较高逃学率
养育策略
转变自己教养角色,做孩子成长陪伴者
信任孩子,下放决策机会
给孩子信任,让他们自己走弯路
让孩子决定怎样过自己生日
自己保管压岁钱
帮忙买家里添置新的家具家电
策划一次周末全家聚会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接纳孩子缺点
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学习倾听技巧
积极方式作出反应
不要说太多
抑制要争论的念头
有效重复
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不能事事都顺从孩子
受中学生喜欢的父母
关注我们并在需要时能给帮助
聆听我们并试着理解
让我们知道他们爱我们
对我们表示赞同
接受我们真实的样子包括犯的错
信任我们,并相信我们能做到最好
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我们
指导我们
性格好,有幽默感的快乐的人
说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本站原创以及网络整理,仅供考生学习交流使用!如有异议,请考生以考试大纲及官方教材的内容为准。
上一篇: 家庭教育指导师青春期篇:自我同一性发展
扫一扫关注我们